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污染场地
该热点议题由环知网策划,并由环知网与CESPN联合编译。
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场地的治理
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污染场地管理是由LNAPL现场评估,监测,LNAPL概念性场地模型的建立,LNAPL所带来的污染问题的识别和验证以及针对以上问题所应用的修复技术,等一系列工作组成。在地下环境中,LNAPL的出现可能难以准确评估,并导致环境质量难以恢复原状,会导致:
- 人类健康,生态风险及污染物暴露(例如蒸气,地下水和土壤污染)
- 急性风险问题(例如爆炸性)
- 污染物迁移导致的问题(例如,法规需要对地下水中形成一定油层厚度的自由相进行收集,从而避免可能的LNAPL相迁移)
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污染主要存在于石化产品制造,储存和处理设施(如炼油厂,散货码头,加油站,机场和军事基地)。该类型污染给污染场地的调查表征和场地的修复清理提出了不少挑战。
本节概括了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在地表下运移、分布的基本特征及规律。地下LNAPL相的识别与表征通常通过测量监测井内的浮油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LNAPL在井中的表观厚度的相关测量表明了LNAPL的存在,但它很难反映在井附近LNAPL的含量、流动性和采收率。
轻质非水相液体概念场地模型(LCSM)是描述轻质非水相液体及场地环境各方面信息的集合,该模型包含了能实现轻质非水相液体场地修复目标的必要信息。LCSM 与一般的概念场地模型相似,由污染源,污染途径和污染受体三部分组成;而不同点在于LCSM着重描述污染源部分。
此部分主要介绍LNAPL污染场地表征需的技术工具与方法
选择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的修复技术需与特定的修复目的和目标保持一致。由于LNAPL修复目标和评价指标的不同,决定了不同修复技术具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和能力。
修复工程的实施一旦开始,就需要通过监测来评估所选修复措施的效果与有效性。监测的类型和频率应当根据场地概念模型来制定,场地概念模型定义了轻质非水相液体的种类、来源和分布,场地特定的受体,水文地质对轻质非水相液体的影响,以及其它影响轻质非水相液体迁移和可回收性的因素。监测需要验证对场地的假设,并且记录选取的修复措施阻止迁移,减少污染物质量和保护已知的人类受体和生态受体的效果。
文章出处:美国州际技术与管理委员会 LNAPL专家组
筹划:环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