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底泥修复
该热点议题由环知网策划,并由环知网与CESPN联合编译。
该热点议题提供了针对底泥污染的选择选择框架,帮助项目经理评估修复技术并根据场地具体的数据提出修复方法(通常包括几种方法一起执行)。污染底泥修复方法的基本分类包括了监测自然恢复衰减法(MNR)和强化式监测自然恢复衰减(EMNR);原位处理;底泥掩蔽法(传统与改进式);以及移除(疏浚与挖出)。
底泥修复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目标,并修复受损的环境资源,使之得以再次利用。尽管一些小型场地修复方案的选择和实施有时比较直接,但从技术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许多污染底泥场地的修复是极具挑战性的。
此修复方案评估框架有助于修复技术的选择,并根据场地表征来评估适用于不同底泥污染场地的修复方案。
监测自然恢复法(MNR)是一种利用天然过程来保护环境和环境受体避免暴露于污染物的场地修复应用。
原位底泥修复是指将修复药剂施用到底泥或与底泥进行混合。疏浚和掩蔽等传统底泥修复方法往往会对湿地、水下植物栖息地等环境敏感受体造成破环。原位修复可以有效降低修复过程对这些受体的风险。
底泥原位掩蔽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底泥污染区域封盖一层清洁的沙土,沉积物或其他材料来降低污染风险的修复技术。封盖层使用土工织物可以提高分层效率,增强岩土稳定性以及封盖层防护性。增加额外的封盖层可以更好地维护构筑物的完整性并改善生境特性。
底泥疏浚或挖掘通过清除海洋或湖河水体中的污染底泥来减少人体和环境的风险。这种去除手段对污染源头的控制尤为有效,但由于易造成底泥重新悬浮和残留物污染,其对减轻整体环境风险的效果较差。
在修复之前、期间及封场后的修复数据收集为评估修复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监测数据用于检验为达到修复目标(RAOs)所做工作的进展, 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复或者是否有必要来改变目前的修复方案。
文章出处:州际技术与管理委员会 底泥修复专家组
筹划:环知团队